- 語言開發矯正
自閉癥寄宿分享家長應該通過正確的疏導幫助孩子控制和糾正問題
往往在發現家中有自閉癥小孩之后,一部分家長在經過檢查協商后決定將孩子送往相關學校進行調節,而有一部分家長則選擇將孩子帶在身邊進行照看。但是無論是哪種都是在為孩子健康所靠近。但是近來有一些家長朋友向我發出疑問,為什么孩子對某一種聲音非常敏感,一出現就會哭鬧,但是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么應該怎么辦呢?別著急,下面就跟自閉癥寄宿的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有這樣兩個事例:
有一個自閉娃非常害怕沖馬桶的聲音。每次受到媽媽沖馬桶的聲音刺激后,孩子便會哭鬧,并且開始一遍遍地沖馬桶,直到心里接受停止哭鬧為止。而爸爸沖馬桶時,孩子卻一切行為正常。孩子的媽媽不無焦慮地說,這種行為已經演變成一種習慣了。
另一個自閉娃非常害怕吹風筒的聲音,每當聽到這個聲音就本能想逃避。為了幫助孩子適應,孩子每次洗完頭后家長就會表情平靜地拉著孩子用吹風筒為其吹頭發,邊吹頭發邊安撫,時間由短變長,頻率由少變多,吹風筒與孩子頭部的距離也由遠變近。短短兩三個禮拜之后,孩子就對吹風筒的聲音完全適應,并且再也不害怕用吹風筒吹頭發了。
同樣是生活中產生的噪音,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行為結果卻如此不同? 我認為,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就在于家長的引導。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告訴我們,經過強化的行為趨向于重復發生,也就是說當某種行為的后果受人稱贊時,就增加了這種行為重復發生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做個推測,造成一個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當孩子頭幾次被媽媽沖馬桶的聲音嚇到,開始哭鬧后,媽媽一定在無意之中進行了大量強化,孩子得到變相的鼓勵,從而逐漸養成只要媽媽沖馬桶,就開始哭鬧和重復沖水的行為習慣。從行為的原理上看,害怕緊張和控制性行為之間本沒有直接聯系,可這位媽媽的無心之舉卻讓孩子將二者緊密連接了起來。對于自閉孩子而言,當問題行為固著并發展為習慣之后,想再糾正就沒那么容易了。那么,話說回來,這個問題到底怎么破?這位媽媽應該向第二位媽媽學習,馬桶該沖就沖,同時應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整個過程中媽媽始終不能表現出過度的情緒。孩子得不到任何繼續強化的暗示,堅持訓練一段時間,這種固著行為就消退了。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反思一下,面對孩子生活中無數的適應或者不適應,家長到底負有怎樣的責任?孩子在生活中究竟有哪些行為問題是我們無意中促成的?而造成這些行為問題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有什么辦法能夠根除這些固著的不良行為呢?
由于自閉癥孩子的特殊性,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會產生各種問題,但很多問題是家長能夠通過正確的疏導幫助孩子控制和糾正的,不同的外部環境只是行為問題的誘發因素,而真正的內在因素在于孩子和我們家長自己,特別在于家長的引導有沒有得法;干預方法和手段是不是對癥下藥;糾正錯誤的過程能不能遵循特殊兒童的心智發育規律。
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努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孩子將一些基本準則內化于心,像條件反射一般,看到一個刺激就能本能地做出合乎規則的正確反應。如果等到問題產生,特別是造成心理障礙了再幫助孩子去克服,往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要巨大和辛苦得多。所以往往家中有自閉癥孩子的家庭都會比較辛苦,但是為了寶寶的健康,再辛苦也在堅持。